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渡海文學與文化專題(二)
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after 1949 Taiwan(II) 
開課學期
112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梅家玲 
課號
CHIN7520 
課程識別碼
121 M372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12 
備註
與沈 冬合授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擬由跨領域的思考出發,探討戰後從中國渡海來台者所帶來的文學與文化,如何在台灣與在地的文化多源匯流,進而落地生根,創化發展。課程以「文學」與「文化」作為兩大主軸,涵括文史及音樂、藝術、書畫等不同面向。並以「人物」與「空間移動」匯通不同領域,以期為人文研究開啟不同的研究視野。 

課程目標
1. 掌握「渡海文學與文化」相關文獻材料並具有問題意識
2. 對於文獻材料具有分析研究的能力
3. 對於問題研究具有思辨、創新的能力 
課程要求
課前研讀指定閱讀材料,課堂參與分組報告與討論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臺靜農:《龍坡雜文》(台北:洪範,1988)
臺靜農:《亡明講史》(台北:台大出版中心,2020)
臺靜農:《中國文學史》(台北:台大出版中心,2018)
梁實秋:《雅舍小品》(合訂本)(新北市:正中書局,2017)
梁實秋:《浪漫的與古典的》(台北:水牛,1998)
夏濟安:《夏濟安選集》(台北:志文,1974)
夏濟安:《夏濟安日記》(台北:時報,1980)
王洞、季進編:《夏志清、夏濟安書信集》(台北:聯經,2016~2019)
林海音:《剪影話文壇》(台北:純文學,1984)
夏祖麗:《從城南走來:林海音傳》(台北:天下遠見,2000)
王鼎鈞:《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》(台北:印刻, 2018)
紀弦:《紀弦回憶錄》(台北:聯合文學,2001)
瘂弦口述,辛上邪記錄:《瘂弦回憶錄》(台北:洪範,2022)
潘壘口述,左桂芳編著:《不枉此生:潘壘回憶錄》(台北:國家電影資料館,2014)
張誦聖:《臺灣文學生態:戒嚴法到市場律》(台北:台大出版中心,2022)
楊儒賓:《1949禮讚》(台北:聯經,2017)
楊儒賓:《多少蓬萊舊事》(台北:聯經,2022)
楊儒賓:《思考中華民國》(台北:聯經,2023)
梅家玲:《文學的海峽中線:從世變到文變》(台北:時報文化,2023)
國軍政工史編輯委員會編:《國軍政工史稿》(台北:國防部總政治部,1960)
那志良:《撫今憶往話國寶――故宮五十年》(香港:里仁書局,1984)
杭立武:《中華文物播遷記》(臺北:臺灣商務印書館,1980)
《北溝傳奇: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》(臺北:故宮,2020)
王安祈:〈藝術.商業.政治.紀錄--論「戲曲電影」及其對黃梅調電影的影響〉,《民俗曲藝》190 (2015.12):1–66。
沈冬:〈〈好地方〉的滬上餘音──姚敏與戰後香港歌舞片音樂〉(上)(下),《音樂藝術(上海音樂學院學報)》(上海:上海音樂學院),2018年第1期:127-142,2018年第3期:78-91。
沈冬:〈如何黃梅?怎樣歌曲?──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〉,《中央大學人文學報》(桃園中壢:中央大學文學院,2017 年 10 月)第64期,頁 37-85。
沈冬:〈流行歌曲上電視——《群星會》的視聽形塑〉,收入《交界與游移──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》(臺北:麥田出版社)2016年12月,頁367-404。
許書維:《「新」與「雅」:慎芝的《群星會》節目設計》,臺大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2019年。
孔雅玄:《「正聲」與「政聲」:正聲廣播公司歌唱節目《歌壇春秋》與《我為你歌唱》研究》,臺大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,2020年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